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思潮交织,而开放合作仍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我们应树立“在地国际化”理念,立足本国市场与产业优势,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巩固中国作为全球投资、生产和消费中心的地位,形成本土创新、全球赋能的能力体系,增进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间经贸互利共赢,不断提升中国对世界规则的影响力与话语权。
中国开放历程
所折射的“在地国际化”逻辑
中国的开放,是一条持续演进的“在地国际化”之路。20世纪80年代,中国以加工贸易为开放突破口,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承接全球订单,快速完成工业化,形成“世界工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外贸易超常规增长,并以超大规模内需市场重塑全球供应链并吸引国际资本汇聚,跃升成为“世界市场”。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上海自贸区等平台为试点,推动产权保护、产业准入、劳动标准等领域与国际规则相通相容,标志着中国正从世界规则跟随者逐步转向世界市场规则制定的引领者。可见,中国开放历经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以要素引进为核心打造世界工厂;加入WTO后,以贸易平衡为导向形成世界市场;进入新时代,以开放创新为支撑提升世界规则话语权,演绎了“在地国际化”的开放之路——产业根基、消费市场和制度创新始终根植于本土,却又深刻影响全球经贸格局,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进程中,逐步成为世界新产业与新规则的策源地。
“在地国际化”折射了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思维,在国内外规则存在巨大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境内关外”的模式逐步实现规则衔接与内外市场协同,巧妙化解了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市场稳定性的冲击;维护了经济主权,实行稳健的产业准入规则,以此增强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韧性,保护了自身的开放利益;实现了本土特色与国际经验的有机融合。历经数十年努力,我们迈入以制度型开放(含自贸区规则创新)整合全球资源、提升创新能级与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阶段。制度型开放的最佳试验场是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先行先试,在投资与贸易便利化、资金流动和信息联通等方面探索新规则,再将成熟经验推广至更大范围。跨境电商综试区、国际化人才特区等平台建设,有助于推动全球资源与本土产业生态融合。同时,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广国际职业资格互认、参与构建数字贸易规则等举措,中国将在未来全球产业标准和经济规则制定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既是中国从“世界工厂”“世界市场”迈向引领“世界规则”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开放发展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
“在地国际化”
体现了自主开放的属性
中国开放政策的主线就是要持续壮大产业实力,伴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并逐步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明线,还隐含着逐步提升国际经贸规则竞争力的暗线。因此,“在地国际化”可视为一种强调本土能动性与全球资源整合力的发展范式,立足本土优势,联通国际要素,以“风险在地对冲”,降低国际化摩擦成本。这一理念系统诠释了中国开放演进的逻辑,彰显了以“在地化”空间承载“国际化”功能的战略思维,强调促进全球资源整合与区域价值提升的良性循环,为经济国际化筑牢产业根基,使中国开放呈现出清晰的历史脉络、理论逻辑和实践导向。
“在地国际化”体现了自主开放的属性:一是开放的主动性,以谋求实现本地资源的世界市场价值为出发点,主动规划和推进国际化进程,而非被动接受全球化分工;二是开放的系统渐进性,在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试点相结合的框架下逐步推进开放,维护产业、企业与就业在转型过程中的稳定,避免经济社会剧烈波动;三是内外联动性,把城市作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载体与主体之一,担负与国际互动的落地载体与交往空间的角色,体现出一个国家的营商环境、投资条件、产业氛围等可持续发展支撑力,不仅吸引跨国技术和资本,更通过开放创新、本土叙事、文化品牌建设,以本土创新链接全球网络。这三大特性中,主动性表明开放的前提,系统渐进性体现开放的战略保障,内外联动性体现开放的实施路径。因此,“在地国际化”聚焦于国家和城市层面的产业升级、制度创新和文化自信,强调经济竞争力、文化影响力、人才吸引力和创新引领力的协同跃升,这一理念为理解中国的开放道路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以“在地国际化”新举措
锻造高水平开放新优势
近年来,中国持续缩减负面清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这些举措既深耕本土优势,又联通全球资源;既保持制度自信,又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展现了深化“在地国际化”、锻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优势的战略价值。
首先,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势。通过破除内部壁垒、提升市场效率,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超大规模市场,提升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更有效吸引全球资本、技术和人才,实现“进得来”与“留得住”。其次,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培育面向世界的规则竞争优势。海南封关运作之后,依托“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原则和“零关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促进人民币国际化。通过设立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以高度便利的“境内离岸”环境,吸引海外资本集聚海南,实现本地化资源配置。其三,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国际交往中心,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优势。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约束要求重塑城市空间结构与创新功能,其核心内涵是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从引进模仿转向自主创新,从乡土文化转向国际都市文化,促进在地文脉与国际商脉融合发展。北京、广州等城市通过打造国际化社区、培育多元文化共融生态,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与创新合作的关键枢纽,大幅提升对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其四,通过实施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及对47国单方面免签等政策,形成服务贸易便利化优势。超长时间超大范围的免签政策极大促进了国际旅客来华,促进了中外商务、旅游、学术等领域的高频互动,为中国发展汇聚了人才流、信息流和创新流,也为发展“开放型人文经济”夯实了基础。
中国“在地国际化”的实践,为破解全球化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如何维护经济主权的世界性难题提供了新理念,更为全球南方国家因地制宜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及推动公平全球化提供了中国智慧。
2024年配资一览表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