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毛泽东主席、朱德委员长、刘少奇主席等89位代表组成了大会主席团,亲自出席了这次历史性的重要会议。会议间隙,毛主席热情地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亲切交谈,尤其与山东代表马保三——他曾任青岛市市长、山东省副省长及省政协主席等职——闲聊时,忽然回忆起了早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山东代表们。那时,山东派出了两位杰出的代表:邓恩铭和王尽美。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共有13名代表,他们分别来自不同地区,包括上海的李汉俊和李达,北京的张国焘与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和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和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留日学生周佛海,以及陈独秀指派的包惠僧。这些年轻的先驱们命运迥异,有人叛变,有人早逝,也有人英勇牺牲。最终,只有两人活着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毛主席和董必武。令人惋惜的是,山东代表中最早逝世的是王尽美,他于1925年因病去世,年仅27岁。
提到王尽美,毛主席心中涌起无限深情和敬意。他感慨道:“革命胜利了,但我们绝不能忘记那些为革命奋斗过的老同志。你们山东一定要认真整理好王尽美烈士的历史资料,收集好他的遗物。”毛主席特别关心王尽美的家属情况,得知他还有年迈的母亲和两个孩子后,反复叮嘱一定要妥善照顾烈士的亲人。
展开剩余85%马保三会后返回山东,立即指示随行工作人员着手收集王尽美的遗物,还特别派遣省团委的张建华同志前往王尽美家中探望他的母亲。张建华一行人来到刘氏家中时,老人已年逾七旬,但精神尚算矍铄。尽管如此,她家境清贫,家徒四壁的景象让张建华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酸楚。
“毛主席十分关心咱们山东的革命烈士,特地指示山东省政府,要整理和收集王尽美烈士的遗物,我们这次来就是落实主席的嘱托。”张建华向老人说明来意。听闻毛主席的名字,刘氏激动得热泪盈眶,“啊,毛主席还惦记着咱尽美儿啊!”情绪一度难以平复。随着了解的深入,老人又难过地说:“遗物全被那帮土匪抢走了,只剩下一张照片还保留着。”
老人带领张建华来到院子里的一面土墙前,边说边用手抠着墙面,泪水涟涟:“尽美,娘的儿子,快出来吧,回家了,毛主席派人来接你了!”她哭诉着,动作越来越激烈,声音哽咽又哀伤。张建华想上前搀扶,但老人婉言拒绝。不久,老人从墙缝下取出一个小布包,轻轻打开,里面是一张薄薄的照片。那是一张年轻时的王尽美像,保存得非常完好,照片上的细节依然清晰可见。
经老人同意,张建华将照片带回济南,立刻组织山东分局专业人员进行复制保存,并从中挑选出最清晰的一份送往北京,亲自呈给毛主席。毛主席凝视着照片,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眼中渐渐溢满泪水。片刻之后,他指示:“请将王尽美的照片转交给上海市博物馆妥善保存。”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岁月艰难的年代,能够保存这样一张珍贵照片,对王尽美的母亲来说,实属不易。
王尽美生于1898年,山东莒县大北杏村。家境贫寒,祖辈靠耕种维持生计。恰逢其年,天降大旱,春耕难以进行,土地干裂,田野一片荒芜,地主和佃户的生活都陷入困境。村民们几乎连野草都采光了,饮水也需远赴数里外的淮河上游北河崖挑水。更为艰难的是,王尽美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四个月便去世了。尽管如此,他的出生仍带给家人一丝希望与喜悦。三天后,王家长辈聚会为孩子取名——“仓囤”,寓意无论干旱还是洪涝,庄稼人只求有粮食充饥,心满意足。
虽然出身贫苦,王尽美有幸在8岁时进入家乡新建的私塾“见山堂”读书。地主王介人为自己儿子找伴读,王尽美的祖母抓住机会,主动让孙子接受教育。私塾老师张玉生根据家族谱系,给他取名王瑞俊,字灼斋。王尽美勤奋好学,成绩优异,深得老师喜欢,而地主家的少爷则常常让他代写作业。甚至在一次考核中,王尽美答得流利自如,而地主少爷支吾其词,令其父气愤不已。
私塾读了11个月后,地主少爷重病去世,王尽美也因此中断学业。1912年,村里开办初级小学,他转入四年级,凭借优异的表现成为唯一免费生。现代教育方式极大开阔了他的视野。1913年,他进入诸城县枳沟镇高级小学,师从思想进步的王新甫老师,后者的革命思想对王尽美影响深远。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传递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王尽美走出大山,投身时代洪流。1919年,因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青岛的权益转交日本,引发五四运动,山东人民积极响应,王尽美在此过程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与邓恩铭结为好友。他们成为山东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先锋之一,且与北京多所高校学生会保持联系,共同探讨理论。
1919年下半年,王尽美赴北京,结识李大钊,加入其发起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担任外地通讯员。1920年,王尽美与邓恩铭在济南创建“励新学会”,这为山东党组织的筹建发挥了关键作用,许多成员成为早期党组织的骨干。1921年7月,二人代表济南参加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并在会上作了发言,汇报地方党组织建设情况,给毛主席留下深刻印象。
毛主席后来回忆道:“王尽美耳朵大,脸型长方,身材细长,谈吐沉稳,口才出众,大家都亲切地称他‘王大耳朵’。”一大之后,王尽美更坚定革命理想,他取名“尽美”,意为“尽善尽美”,并写下诗句表达信念:
“贫富阶级在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
从党创立到大革命时期,王尽美全心投入革命事业,工作范围从济南扩展到山东全省,甚至波及全国。他多次领导工人运动,触怒山东军阀。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国共合作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王尽美以国民党党员身份参加广州一大。尽管因劳累患上肺结核,他仍坚持工作,直至身体不支,才回乡养病。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在青岛病逝,年仅27岁。
临终前,他托付青岛负责人记录遗言:“全体同志要努力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共产主义理想奋斗到底!”亲自按下手印。王尽美的早逝不仅是党的巨大损失,更令革命蒙上一层惋惜。1936年斯诺采访毛主席时,毛仍念及王尽美和邓恩铭,称其为山东党组织创始人。1969年4月1日,党的九大开幕,毛主席再次提到他们,强调党初期代表多已牺牲,仅剩董老和自己。
王尽美逝世后不久,妻子也去世,家中只剩母亲刘氏和两个未成年孩子。因战乱频仍,刘氏带着孙辈多次辗转迁移,遗留物品寥寥。1930年,山东莒县因军阀混战,土匪刘黑七占据大北杏村,村民纷纷逃亡。刘氏为保护儿子遗物,将照片和书本等包藏于大缸内埋于院中。后因不放心,又将照片藏进墙体内,并在墙上留下暗记,守护这一珍贵的记忆。
土匪撤离后,刘氏归家,只见屋内狼藉一片,大缸被掘,物品尽失。心中痛楚不已,却仍抱有希望,墙内照片完好无损,成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她年复一年加固墙体,留下独有标记,守护这份珍贵的记忆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毛主席深知刘氏仍在世,时常挂念,多次嘱托要妥善照顾她和她的孙子。1951年,董必武途径济南,得知刘氏孤苦无依,指示将她接至济南由政府安置。1957年,毛主席专机抵济南,与地方领导交谈时,再次提起王尽美,亲切叮嘱:“王尽美是党的好同志,他的母亲还在,一定要好好照顾,有困难可送中央组织部。”在场干部郑重承诺,刘氏生活得到悉心照顾。
王尽美长子王乃征回忆,自己曾想接祖母到单位,才知她一直由省委照顾。刘氏曾随长孙短暂生活于沈阳,但不习惯气候,最终返回故乡,终老家乡。她临终时握着孙子手,叮嘱:“一定要当面感谢毛主席和董老
发布于:天津市2024年配资一览表最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